序:洛阳八中曾是我的母校。八中原党委书记薛伟民老师邀我为他的散文集作序,我欣然允许,并祝贺薛老师新书出版。
我与洛阳市第八中学的薛献民先生,属于同龄人——都是六0后,而且对八中都有一份难解的情缘。1978年春天,我从青海格尔木中学转至八中就读,当时我是住校生,虽然在那里仅仅上了一年初中,但八中给我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。教职员工热爱教育事业,重视思维能力的开发和道德品质的塑造,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。尤其是淳朴的校风、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师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,对学生的健康成长,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。
而献民先生在八中教书育人,在教坛耕耘了40多个春秋。回眸已过一甲子,我们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艰辛风雨;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奔涌激情;也经历了新时代的多姿多彩……
我与献民先生曾见过多次面,彼此留下很好的印象。记得第一次见面是2018年,参加洛阳八中建校七十周年之“教泽碑”揭碑仪式,他儒雅谦和,对每一位八中的校友都给予细致入微的关照。在合影时,有这样一个细节,让我印象深刻——他坚持把中间的位置让给校友们,而他却站在靠边的位置,身为市重点中学的党委书记,他低调谦恭的品格,由此可见一斑。
近日,欣闻献民先生之回忆录《回眸已过一甲子》即将出版发行,我利用国庆假期,有幸拜读了这部书稿,被书中亲切中肯的文字深深打动,许多篇章可圈可点,仔细拜读咀嚼,我的心弦被书里的文字拨动着,仿佛重回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校园生活。光阴似箭,弹指一挥间,40余载岁月已成过往,青春的记忆如繁星闪烁,点缀在时光之河……
然而,当我跟随献民先生的脚步,再度深情回眸八中的过往历史,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如潮水般涌上心头,仿佛再度回到母校温暖的怀抱……
此书的副标题——《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奋斗人生》,恰似一把钥匙,开启了这本书的主题之门。“人民教师”这一崇高职业,本已令人顿生崇敬之情;“奋斗人生”四字,更是力透纸背,可赞可誉-他从教四十余载,秉持着“干工作凭良心”的座右铭。在《我有一个工作命》《40余载晨跑路》《先进班集体是这样炼成的》等众多篇目中,都能看到对这一座右铭全面的诠释和生动的注脚。
毫无疑问,“奋斗”是本部回忆录的主旋律。除此之外,它还有两条重要的脉络线——一条是明晰的时间线。这本书将献民先生一个个生动的人生故事,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巧妙地串联起来,清晰地展现出他人生轨迹的发展与变迁。
而另一条,则是隐含的爱之线。同时,爱之线默默贯穿于整部回忆录之中,赋予了作品深厚的情感底蕴和温暖的人性光辉。
纵览全书,我深深感受到献民先生对教育事业的一往情深和高度责任感。他爱事业,为工作可战胜精神的疲劳与身体的病痛,那是怎样的一种执着与坚守;他爱学校,《我对八中情深深》,字里行间满溢着对学校的深厚情感;他爱家乡,《家乡度过二十春》《浓浓故乡情》,一一诉说着对故乡的眷恋与热爱;他爱洛阳,《我对洛阳爱深沉》,表达了他把洛阳当故乡的厚重情感;他爱家人,《父亲是县委一支笔》《母亲的背影》《永远的血脉亲情》等,表达着他对父母的感恩之情、对兄弟姊妹和家人的浓浓爱意;他爱生活,《酷爱集邮》《骑行四方》《乐享踢毽》等,尽显他爱好广泛和情趣高雅的业余生活。
纵览全书,献民先生在描写家乡学习和生活经历的文章里,有“廖天地”“独孤眼”“狼巴子”“窄掐”“排场”“可是”“娃儿”“妮儿”等南阳家乡的俗言俚语,读之倍感亲切。这些儿时在乡下常常听到的方言,如灵动的音符,跳跃于纸间,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,瞬间勾起我儿时的点滴美好回忆。
纵览全书,大多篇章以散文形式呈现,极具故事性与趣味性。《怎样挖掘课堂上的幽默素材》《学习拾趣》等篇目,令人忍俊不禁。让人在捧腹之余,更感学习、生活之多姿多彩。
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我们往往容易被那些华丽的外表所吸引,而忽略了那些简单而真挚的文字。事实上,真正能够打动我们心灵的东西,是不需要太多修饰的,纵览全书,虽无华丽的辞藻,也无刻意的技巧炫耀,简单朴实的话语里,却充满真情,润物无声,触动人心。书中的文字,如品一杯香茗,初时平淡,然渐入佳境。往往让人在不知不觉间,被那一个个生动而又富有真情的故事,所深深吸引。
纵览全书,这本回忆录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,还具有一定的知识性与史料性。这本书,让我们触摸到校园里及社会上各个历史时期跳动的脉搏,同时还感受了“辘轳”“风箱”“煤油灯”等这些儿时旧物的别样风情,那是岁月老人留在我们脑海深处的深深印记。现今,只有在民俗博物馆和乡村纪念馆才能寻觅到的这些老物件,感谢作者用文字为我们留住了儿时的乡愁,也让我们从中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。
——“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”“1975年河南特大洪灾”“1982年洛阳水灾”“关林会”“林森桥”“竹林寺”“唐河的泗洲塔”“源潭的铁旗杆”等知识内容,如同回忆录海洋中闪耀的珍珠,让读者在了解作者人生经历的同时,丰富了人们的历史与文化知识。
——《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》《用票证购买生活物资》《70年代的婚俗碎片》等篇章,将人带入那个火热的年代,感受浓郁的时代气息;《八中初印象》《八中的历史变迁》《回望一小》等文章,则如一座宝库,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珍贵而又丰富的校史资料。
掩卷深思,感觉献民先生的教育经验和教训,难能可贵,可资借鉴。在“人生省思”的章节,源于亲身经历,对“过于老实”“太讲原则”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。既有理论之高度,又有自己独特之见解,振聋发聩,令人深思。它引导读者审视过去,思考人生,总结经验,汲取教训,于未来少走弯路,开启早日成功的智慧之路。在“教海拾贝”章节,乃是40余年教学经验之总结,更是教学智慧之结晶。它能帮助读者审视教学过程,借鉴他人经验,激发自我反思,提升教学水平,于教师之专业成长之途,大有裨益。
总之,献民先生创作的这本回忆录,是作者对自己独特人生历程的真情诉说:有对幼年田园生活的向往,有对童年多彩生活的怀念,有对少年蹉跎岁月的懊悔,有高中和大学时光绽放青春与理想的誉赞,更有躬耕杏坛40余载、培育满园桃李之豪迈成就……
这本回忆录,恰似岁月的老酒,醇香馥郁,值得用心品味。于其中,你不仅能产生心灵的共鸣,获得深刻的人生启迪,更能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。
有道是:“金无足赤。”白璧微瑕,书中仍有个别内容连贯不够缜密,情感渲染稍欠力道等,但瑕不掩瑜,这本书的确值得一读。
受献民先生所托,是为序。
赵克红,一级作家,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,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,中国铁路作家协会副主席。其作品在《人民文学》《人民日报》《中国作家》《诗刊》和法治日报-法制与新闻、法新洛阳等发表,作品入选百余种选本、选刊、年选及初中、高中、中考试题。著有诗集、散文集、中短篇小说集、评论集十余部。获第八届全国铁路文学奖、第八届冰心散文奖、第四届中国长诗奖最佳成就奖、第三届奔流文学奖诗歌奖、中国诗歌春晚2020年度十佳诗人、第六届中国 《大河诗歌》双年度诗歌奖等。
网站首页
- 地市资讯
- 法制金融
- 科教文卫
- 乡村振兴
- 体育旅游
- 河南要闻
- 舆情焦点
- 智库访谈
- 关于我们
- 信息举报
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:dxyqyjy@163.com 举报电话:0371-55550100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|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
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,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